三亿体育官网与你息息相关!2023年度十大营养热词新鲜出炉

  新闻资讯     |      2024-01-21 05:30

  三亿体育官网与你息息相关!2023年度十大营养热词新鲜出炉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营养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通过对 2023年度营养与健康相关的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基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阅读量,筛选出60个热词。同时,与中国经济网舆情中心合作,监测了2023年1月1日至11月28日关于热词的相关信息,对全年不同月份的话题热度、不同的事件地域声量进行了总结排行。在此基础上,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组织了来自营养学、食品安全学、公共卫生、健康传播、新闻传播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结合媒体的视角和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经过充分讨论,采取投票的方式,最终评选出“2023年度十大营养热词”。

  十大营养热词涵盖了从食品添加剂到健康生活方式的广泛领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充实而平衡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在十大营养热词中,大食物观、营养素养、食养、营养标识等展现了人们对健康饮食认知的不断深化。减重持续成为健康话题,咖啡再度受到瞩目,是当代人新的社交名片,其健康价值愈发受人关注。阿斯巴甜也引发了人们对甜味剂的关切,免疫力和肠道健康更是体现了人们的健康诉求。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些热词的内涵,为我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

  大食物观是一种注重整体饮食模式、强调食物群体和多样性的营养理念。与单一成分或超级食物观念不同,大食物观更强调将各种食物组合在一起,形成更为均衡和综合的饮食结构。更通俗的说,我们不止要关注水稻、小麦等主粮,还要关注蔬菜、水果等副食产品,肉、蛋、奶、鱼等动物性食品以及微生物、合成物质等食品。习总明确指出:“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树立大食物观,是以更开阔的视野,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出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树立大食物观不仅是迫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更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的体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践行大食物观,要积极探索拓展食物来源、丰富食物品种的有效路径,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首先,要在保障耕地产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草原、森林、水域、沙地、盐碱地等非耕地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和智能农业技术的引入,实现这些地区的多元化食物资源开发。其次,通过开发海洋、设施农业等多种途径,确保不同来源的食物能够有效供给。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要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策略,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偏好、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来制定饮食计划。同时,国家需要加强对未来食物如 3D 打印食品、纳米食品、人造食品等的科研投资,促进这些新型食物产业链的发展。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的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1]。

  2023年5月28日,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在北京成立,同时“国民营养素养提升计划”正式启动。国民营养素养是指整个国家居民群体对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日常饮食和生活中实际应用这些知识的水平。国民营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疾病发生率。营养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居民营养状況和防控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2]中提出,到2030年,营养法规标准体系要更加健全,营养工作体系要更加完善,传统食养服务更加丰富,“互联网+营养健康”的智能化应用更加普遍。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要在2020年的基础上继续提高10%。

  提升国民营养素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企业应发挥社会责任感,积极发起、参与营养素养提升活动,支持营养素养相关项目,为居民营养素养提升做出积极贡献。媒体可以采用多种传播方式和渠道,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传播到目标人群。加强营养、食品安全科普队伍建设。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坚决反对伪科学,依法打击和处置各种形式的谣言,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营养宣传,避免营养信息误导。

  2023年12月9日,“第一届国民营养素养大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中国健康与促进教育协会主办,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承办,蒙牛集团特别支持。会议期间,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携手蒙牛集团发布了《科学饮奶蓝皮书》,在科学调查中国居民饮奶知识、技能及行为的基础上,为大众科学饮奶提出了专业指导,也助力了国民营养素养提升。

  食养,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强调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做到防病治病,过去三年,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多的在家用餐。疫情更引起了人们对膳食营养、免疫力的关注。对“好好吃饭”“提高身体素质”的关注越来越高。2023年的全民营养周以“合理膳食,食养是良医”为主题,结合传统食养与合理膳食理念,旨在指导公众科学合理搭配膳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提高科学素养和防病管理能力。

  自2022年起,数名专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组织下深入研究传统食养,结合现代营养科学理论,发布了多项食养指南,如《新冠病毒感染者食养建议》《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高血压食养指南 (2023年版)》《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2023年版)》《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等。这些指南融合了传统食养和现代营养学的优势,将食物和药物结合到合理膳食中,以辅助预防和改善疾病。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地区和季节提出了食谱和健康建议,促进中西医结合,传承传统食养文化,实际推动食养高质量发展。

  牛奶作为一种全面的营养食品,富含蛋白质、钙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于骨骼健康、免疫系统维护以及身体发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多项食养指南中都强调了奶及奶制品在新冠病毒感染、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高脂血症、高血压3y体育、糖尿病等病症中的重要作用[3][4][5][6]。围绕“合理膳食,食养是良医”的主题,我们鼓励大家不仅要充分意识到平衡膳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食物的种类和搭配,保证谷薯类和大豆类、蔬菜、水果、肉、蛋、奶的合理配比。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我们可以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咖啡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饮品,扮演着连接人们的社交纽带。随着生活节奏变快,喝咖啡的习惯逐渐养成并渗入到工作、休闲、度假等各种工作场景。与此同时,咖啡也因其成分和潜在的健康功效而备受瞩目。咖啡中的咖啡因被学界成为中枢神经的兴奋剂[7]。我们可以根据其来源将咖啡因分为两类:天然咖啡因和人工合成咖啡因。在大部分国家,咖啡都是咖啡因摄入的主要来源,而据《中国居民膳食咖啡因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的数据[8],我国成年消费者咖啡因主要摄入来源为茶饮。虽然中国的咖啡消费量远低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消费者总共消费了25.2 万吨咖啡,为居全球第7位[9],2020至2025年,中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远高于世界2%的增速,达到了15%[10]。

  研究表明,咖啡因有许多积极作用,如减轻疲劳、提高警觉性。适量饮用咖啡对心血管保护[11]、情绪调节也能起到一定作用[12]。咖啡因还能提升不同情境下的精力与注意力、促进能量消耗以及改善运动表现[12]等。但是,长期过量摄入咖啡因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心慌、心跳加快、焦虑、恶心呕吐等消化道[10]症状。

  由于人们对咖啡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正确饮用咖啡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在经过营养学、循证医学3y体育、流行病学等多领域专家经过科学循证、反复研讨后,《摄入咖啡因饮品的专家共识》于2023年9月在成都举办的亚洲营养大会上发布。该共识就咖啡因对情绪、精力与注意力、能量消耗和运动表现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一致性结论。

  对于健康成年人,每日摄入咖啡因总量应控制在400mg(相当于5杯咖啡)。不过,由于不同人对咖啡因的敏感度及代谢不同,我们在初次饮用时需多加注意,根据自身饮用咖啡后身体的反应,合理把握咖啡的摄入量和摄入频率。对于未成年人,专家不建议饮用咖啡因饮品,而对于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则需寻求医生建议。健康成年人如果有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精力、注意力的需求,可一次摄入咖啡因含量为60~400mg的咖啡因饮品。运动员及运动健身人群如有提高运动表现的需求,可在运动前30~60分钟一次性摄入咖啡因含量为3~6mg/kg体重的天然咖啡因饮品。此外,我们也要关注咖啡中添加糖的问题。有些咖啡中的糖分并非直接来自砂糖,而可能隐藏在糖浆、甜味剂等配料中。大家在选择咖啡时要留意食品标签,了解整体糖分含量,以避免潜在的营养问题。因此,建议大家在欣赏主题咖啡的独特风味时,适度减少糖分的添加,更好地感受咖啡本身的风,例如选择黑咖啡或者低糖的咖啡饮品。

  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减重话题热度不减,减重方法也层出不穷,如节食、轻断食、不吃主食、生酮饮食、吃减重代餐等。体重与健康息息相关。超过正常体重范围可能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然而,极端的减重方式会使减重适得其反,科学的减重不应只关注外在体形,更应注重改善身体内部的代谢和器官功能。减重的关键在于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来控制卡路里的摄入[13]。比如摄取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以及适量的蛋白质和健康脂肪,同时限制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遵循适度的饮食计划,避免极端的饮食方式,有助于体重循序渐进的减轻,避免营养不良。科学的减重方案也应包括体育锻炼,以提高基础代谢率。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帮助塑造身体线条,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生活方式对于减重也至关重要。充足的睡眠、有效的压力管理和远离不良习惯如吸烟和过度饮酒,都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因素。特殊人群在制定减重计划时,需要寻求专业医生或营养师对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合理的减重目标进行评估和制定。科学的减重不仅仅是短期的努力,更应该注重长期可持续性。通过科学的减重方法,人们可以在改善身体健康的同时实现理想的体重目标。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坚持和耐心,更需要科学的知识和全面的生活方式改善

  肠道健康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免疫系统、营养吸收、代谢调节等多个方面。的肠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包括胃、小肠、大肠等器官,而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更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肠道内居住着数以千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共同组成了肠道微生态,对于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调节免疫系统,甚至可以影响心理健康[14]。维护肠道健康建议遵循以下四点:首先,保持平衡膳食,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合理搭配饮食。同时,增加富含益生菌和益生元的食物如酸奶、浆果类等,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益生菌是对有益的活菌,常见的有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益生元则是益生菌的食物,通常为不容易被吸收的纤维质,能够促进益生菌的生长。这两者共同作用,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平衡。其次,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肠道健康同样至关重要,水分有助于软化粪便,减缓便秘的发生,并帮助营养物质更好地被吸收,成年女性每天保证至少喝1500ml 白水,成年男性1700ml白水[15]。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戒烟忌酒3y体育、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愉悦的心情。最后,避免滥用抗生素从而避免其对肠道菌群带来的负面影响。

  保持肠道健康需要综合考虑饮食、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纤维和益生菌,保持适度的运动,合理管理压力,可以更好地维护肠道的微生态平衡,为身体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

  阿斯巴甜是一种重要的人工甜味剂,其甜度可以达到蔗糖的200倍左右[16],热量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在食品工业界,阿斯巴甜常常被用来代替蔗糖。自1965年问世以来,阿斯巴甜已获许作为食品添加剂在美国、英国、法国等近百个国家使用。我国也于1985年和2014年分别将其列入国家标准并对其最大使用量作出了规定,在不同种类的食品产品中,阿斯巴甜的最大使用量为0.3-10g/kg[17]。2023年7月14日,世果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等发布了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群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物质(2B类)。报告一经发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大家都在讨论“无糖饮料还能喝吗?”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致癌因素的分类(1类: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2A类: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对人类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其是否对致癌;4类:对基本无致癌作用)阿斯巴甜所属的2B类,代表其有可能对人类致癌,但其致癌剂量、机制等相关科学证据尚不充分,还需进一步研究考证。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常见的食品成分被列为致癌物,但我们仍可以正常食用,所以消费者对于阿斯巴甜被列为2B类致癌物无需过度恐慌。结合2018年中国居民含阿斯巴甜食品消费量数据和国标规定的阿斯巴甜在食品中的最大添加量可以计算得出我国居民每日平均摄入量和极端摄入量均低于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每人每公斤体重40毫克[18]),这说明,按照我国现行标准使用阿斯巴甜是安全的。

  虽然目前对阿斯巴甜的食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就能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但阿斯巴甜与其他健康疾病如中风、痴呆之间的联系还有待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非糖类甜味剂的指南中也建议不要使用非糖类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以此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19]。所以消费者还是应建立健康的膳食观念,减少含糖饮料和添加甜味剂饮料的摄入,培养合理的饮食行为。

  营养标识是在食品包装上提供的关于食品营养价值的信息。这些标识对消费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提供了有关食品成分、热量、营养含量和其他相关信息的指南,帮助人们选择更健康的食品产品。食品营养标签分为两种,即营养成分表和补充营养信息。前者是位于食品或饮料包装背面或侧面的标准化营养成分列表,后者旨在辅助消费者解读营养成分表。目前,我国预包装食品通常带有营养成分表等信息,但并不便于大多数的消费者直观理解,而辅助消费者解读营养成分表的营养标识在我国仍处于构建阶段。

  2022年底,新加坡正式实行饮料分级制度,要求必须在包装上注明A、B、C或D的营养等级标签,列明饮料含糖分和饱和脂肪的百分比,2023年6月30日,新加坡又发布了补充措施,将饮料分级的适用范围从预包装饮料扩展到现制饮品等更多品类。像这样的食品包装正面标识(Front-of-package labelling,简称 FOP)是位于包装正面主视野中的营养标签,通常通过图标、符号、文字等元素以简化的形式展现食品中的营养素含量或营养质量,以醒目的图标形式来总结营养评价结果,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营养状况,帮助消费者从同类食品中挑选出更营养健康的食物。对于那些有特殊健康需求的人,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也帮助他们更直观的挑选符合自己需求的食物。与此同时,食品包装正面标识鼓励、督促食品制造商改良产品配方,降低食品加工过程中盐、脂肪和糖的使用量,进而为消费者创建一个低脂、低盐、低糖的膳食环境,从而起到预防和降低肥胖和其他饮食相关慢性病的作用。

  目前,我国消费者整体营养知识缺乏,即使现有的食品包装已经对一些信息进行标识,但人们并不理解其对于健康的影响,对于食品的选择还不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所以,预包装食品正面标识体系构建是势在必行的。我国预包装食品正面标识构建和推进需要多方的参与。首先,政府需制定全面、科学、符合中国人饮食特点的营养标识标准,并通过媒体等渠道普及营养标识的重要性。其次,食品企业应承担起在产品包装上提供清晰、准确的营养标识信息的责任,以及持续投入科研和技术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食品选择。同时,消费者应提高对营养标识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在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时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预制菜,又称即食菜或速冻食品,是一种经过加工、烹饪并在制作好后被冷冻或真空包装的食品。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冷链物流与连锁餐饮的发展,这种便利的食品选择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受欢迎。今年1月,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发展预制菜产业。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 工作规划》的数据,国内预制菜渗透率已达10%到15%,预计2030年将增至15%到20%,市场规模可达12万亿元。

  预制菜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四大类。市场上常见的预制菜从清洁便利的净菜、到超市售卖的半成品、机场休息室的成品菜肴及高铁盒饭等。预制菜通常需要冷藏或冷冻保存,再次加热后食用。预制菜具有方便快捷、储存时间长、烹饪难度低、操作标准化、等优点。但预制菜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营养素流失、以及再次烹调后的味道口感都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由于目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于预制菜的不同应用场景还应保持谨慎,如学校、养老院等营养需求特殊群体,预制菜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考量。有关监管部门应完善对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体系,保证预制菜的营养和食品安全。通过提高食材质量、科学烹调加工来保证预制菜的品质。同时,加强全社会的营养健康宣传教育,正确科学的理解食物营养和食品安全,避免对预制菜的过度紧张。

  2023年初新冠肺炎的大规模感染和年末的流感病毒肆虐引发了公众对免疫力和健康的高度关注。免疫力是自身对抗病毒、细菌、真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的防御系统,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的免疫系统由多种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它们协同工作以保护我们免受疾病的侵害。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巨噬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它们在体内巡逻,寻找并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器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场所,它们起到过滤和产生免疫细胞的作用。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是一种特殊蛋白,能够识别和结合病原体,标记它们以便被其他免疫细胞摧毁。免疫系统能够辨别身体内外的异物,如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迅速采取行动以将其清除。一旦免疫系统成功抵抗了某种病原体,它会形成记忆细胞,使得下次再次遭遇相同的病原体时,反应更加迅速和有效。免疫系统还能够辨别和清除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防止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强大而高效的免疫系统有助于减轻和预防感染,从而降低患病风险。免疫力还在预防慢性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蛋白质、维生素A、C、E、以及微量元素如铁、锌和硒等是保持免疫功能的必要营养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恢复和强化,缺乏睡眠则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适度的运动能够提高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长期的压力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为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15]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433.